第36章 (2 / 3)

        “地段一般,好在离码头近些。”蔺九均想了想,说道,“先开一间食肆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当年,这间铺子还是极金贵的要价,只是十来年了,县里天翻地覆,铺子的身价也不似从前了,但总比没有要好。

        秦知夷点了点头,突然好奇地问道,“我一直好奇你之前为什么总说无法走仕途之路?只是因为眼疾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蔺九均闻言,沉默了好一会,他才开口道,“家父早年受舞弊案牵连,求告无门,入狱两年,出来后官府不仅不让他再参加科考,其子孙后代皆不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秦知夷一惊,问道,“是咸元八年的舞弊案?”

        蔺九均面色微微动容,说道,“宋姑娘也知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秦知夷叹了一声,说道,“此事当年沸沸扬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秦知夷之所以有印象,是因为当年舞弊案牵连众多,甚至涉及从朝廷到地方的官员贪腐,先帝委派当朝太子秦扶徴主理审查。

        秦扶徴那几个月几乎都没回家,回来后就撞见秦知夷闯了祸,罚了一个月的抄书和禁足,秦知夷很难不记忆犹深。

        秦知夷又问道,“当年京里对此案的态度不是有罪当罚即可么,为何会牵连至无辜的子孙后代?”

        舞弊案快结案时,有大臣上门来找秦扶徴议事,主张严惩,有罪之家需彻查宗族内外。但秦扶徴宅心仁厚,认为惩罚一己之过即可,勿要广泛牵连无辜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姑且不说蔺父是不是被冤枉的,这样不许后人参加科考的惩处就过于荒谬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蔺九均平淡地回道,“个中缘由不甚清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秦知夷听他的话语中未有沉重之意,好似并不在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转念又想,怎么可能释怀?

        她住在这里的几个月里,翻出他从前写的课业和文章,她于诗书文字上不大通,却也知道什么是好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
辞海